溶血性贫血的分类

 

溶血性贫血是较为常见的一类贫血症,有急性溶血性贫血和慢性溶血性贫血之分,那这两类溶血性贫血有什么区别呢?能采用同一治疗方法吗?

 

1.急性溶血性贫血:多见于血管内溶血,由红细胞分解过多产物而对机体产生一定毒性作用所致。临床上以突发寒战、高热、面色苍白、气短、腰背疼痛、疲倦乏力、烦躁不安为主要症状,常伴有恶心、呕吐、腹部隐痛或绞痛等胃肠道症状;当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的含量超过130mg%时,就会出现血尿,呈酱油样或浓红茶色。血尿出现12小时后,患者可并发黄疸,如皮肤黄染、体液发黄、腹胀、皮肤瘙痒等;溶血产物可损害肾小管细胞,进而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贫血严重者可出现神志淡漠、心跳减慢、昏迷,甚至会产生休克。

 

2.慢性溶血性贫血:多见于血管外溶血,起病缓慢。临床上以贫血为主要表现,如眩晕、面色苍白、疲乏无力、气短、血压偏低(蹲坐一会,站立时可出现眼前发黑、眼冒金星、眩晕感)等;多数患者会出现黄疸、肝脾肿大,或伴有踝部皮肤溃疡;胆结石为本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可表现为持续性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厌油腻。

 

急性溶血性贫血和慢性溶血性贫血是不同的,在治疗上还是有着区别的,建议患溶血性贫血的患者要分清自己患的是急性溶血性贫血还是慢性溶血性贫血。更多相关知识推荐阅读:吃蚕豆会引发急性血管内溶血性贫血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溶血性贫血的分类 溶血性贫血 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