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舞 2014-05-15 17:30:00
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是较为少见的一类贫血症,其危害是巨大的,因此当发现小儿出现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症时要及时治疗,治疗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症要找出原因。下面来看看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原因。
一、发病原因
(1)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于婴幼儿,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偶见于同胞兄妹中,提示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为遗传性疾病。仅不足10%患者有家族史 其余多数患者呈散发性。1/3患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余为隐性遗传。通过连锁分析揭示患者可能与C-Kit原癌基因突变和(或)SI基因突变有关。血浆和尿中的红细胞生成素增高,经检测患儿血浆中的红细胞生成素不存在质的异常,但将红细胞生成素与骨髓细胞一起孵育,前者对幼红细胞分化无促进作用。在骨髓细胞培养时若加入白细胞介素-3则可使红细胞分化,因而认为红细胞系的定向干细胞存在质的异常。
(2)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获得性又可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1)原发性获得性纯红再障:通过免疫检测发现本症患者体内存在一组自身抗体(IgG),分别具有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抗促红素抗体)、抑制幼红细胞分化增殖(抗幼红细胞抗体)和抑制血红蛋白合成(血红蛋白合成抑制因子)等抑制活性。病人血浆能抑制正常人造血干细胞体外培养集落形成,也可证实病人血浆中存在此类抑制活性。因红系造血细胞分化抑制,又导致继发性铁代谢异常。由于导致免疫球蛋白抑制物产生的原因不明,故称为原发性纯红再障。
(2)继发性获得性纯红再障:本病继发于多种不同疾病,表现为单纯红系造血严重抑制的一组综合病征。已有几十种药物引起再障的报道,但其中以氯霉素为最多。各种细胞毒药物,例如治疗恶性肿瘤与白血病药物如氮芥、环磷酰胺、6-巯基嘌呤、阿糖胞苷、氨甲喋呤和阿霉素等。有些有机溶质如苯等也能导致骨髓生血障碍。如化肥、染料和杀虫剂等。对此类敏感者也可引起再障碍性贫血。各种电离辐射的影响。属于这类的如X射线、放射性物质或核爆炸的电离辐射。继发于各种急、慢性感染,包括细菌(伤寒等)、病毒(肝炎、EBV、CMV、B19等病毒)、寄生虫(疟原虫等)。继发于各种疾病的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前期等。
二、发病机制
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主要是骨髓造血微环境的改变和干细胞受损。但由于胸腺为免疫器官,与细胞免疫有关,多数病儿对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治疗有显效,提示本病有免疫抑制因素参与。部分病儿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刺激反应降低,在造血干细胞分化为红系祖细胞阶段受阻,推测体内还可能存在有作用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抑制因子
1. 先天性
先天性的发病机理可能主要为红系祖细胞有缺陷,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简称EPO)部分或完全无反应。部分病例的淋巴细胞抑制正常骨髓CFU-E的生长,少数病例循环中有红细胞抑制因子存在。来源:小精灵儿童网站
骨髓红系祖细胞缺乏或缺陷: 在体外培养中,DBA患者 (BFU-E)及(CFU-E)显著减少,引起红系祖细胞增殖及分化缺陷的原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各国学者围绕这个问题做了多方面的实验研究。目前较一致的观点认为,DBA患者红系祖细胞有内在性质的异常,从而导致其对多种调控红系祖细胞分化与增殖的造血细胞生长因子(HGFs)反应性降低。有DBA患者发生白细胞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及白血病的报道。LTC-IC分析测定的结果示DBA患者的克隆形成细胞产生明显减少,研究结果提示严重而顽固的DBA患者的缺陷不仅局限于红系造血,也可能存在三系造血不良。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原因 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