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人有什么病征?有得医吗?有那些严重性?

没有你想的那么严重啦  表紧张  贫血的人很多...不要害怕  这是我给你弄的贫血的科学介绍哦  希望可以帮到你

贫血(anemia)是指外周血液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的下限。一般血红蛋白浓度的降
低都伴有红细胞数量和(或)压积的减少,但个别轻型缺铁性贫血或海洋性贫血,可仅有血红
蛋白量的降低而无红细胞数量或血细胞比容的减少。血红蛋白浓度的正常范围因地区、年
龄、性别以及生理性血浆容量的变化而异。据国内调查资料表明,沿海和平原地区诊断贫血
的血红蛋白标准为:成人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孕妇低于100g/l。

    贫血是多种不同原因或疾病引起的一组共同症状,不是疾病名称。这一概念对贫血的诊
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一、根据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
...
    二、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
贫血可按不同的发病机理和细胞形态学的特征进行分类。按发病机理可分为造血不良、红细胞过度破坏及急、慢性失血三类。按形态学分类则可分为正常红细胞型、大红细胞型、单纯小红细胞型和小红细胞低色素型四类。形态学的分类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多数是正常红细胞型贫血,但偶可呈大红细胞型贫血;溶血性贫血也可呈大红细胞型贫血。贫血的形态学分类虽过于简单,但易于掌握,提供诊断线索,如低色素性贫血多数是缺铁性贫血,大红细胞型贫血很可能是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

    (临床表现)
    贫血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血液携氧能力的减低,其临床表现决定于各器官组织的缺氧
程度和对缺氧的代偿功能和适应能力。故贫血症状的有无及轻重,除原发疾病的性质外,主
要是取决于贫血的程度及其发生速度,同时也与患者年龄及心肺代偿能力有关。

    若贫血发生缓慢,无心肺疾病,机体代偿机制可充分发挥,此时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
减低,因而在组织中氧的释放增多,减轻了缺氧状态。故一些慢性贫血患者虽贫血较严重但
缺氧症状较轻。反之,急性失血或溶血,即使贫血并不严重,症状却很显著。儿童和青年患者,
往往较年老患者容易耐受贫血的影响。
    一、一般表现  皮肤粘膜苍白是贫血最常见的客观体征。一般以观察指甲、口唇粘膜及
睑结膜较为可靠。疲倦、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衰退等是贫血早期和常见症状。
    二、循环系统  体力活动后感觉心悸、气促为贫血最突出的症状之一。肺动脉瓣或心尖
部可听到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可有心脏扩大、心率增快、心电图出现st段降低及t波平坦
倒置等改变。严重贫血或贫血进展较速的病例,可有明显的全心扩大,甚至导致充血性心力
衰竭。
    三、消化系统  贫血影响消化功能和消化酶的分泌,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
胀、甚至腹泻。部分患者有明显舌炎。消化系统表现,除因贫血缺氧外,还与原发疾病有关。
    四、泌尿生殖系统  贫血可导致肾功能变化。可有多尿、轻度蛋白尿等。月经失调及性
欲减退均常见。


(一)一般表现 皮内毛细血管缺血所致皮肤粘膜苍白是贫血最常见的客观体征。但影响皮肤颜色的因素很多,除血红蛋白量外,还和皮内毛细血管分布和舒缩程度、皮肤色素和皮下组织含水量多寡有关。因此单凭皮肤颜色判断贫血程度,常有偏差。一般以观察指甲、手掌皮肤皱纹处以及口唇粘膜和睑结膜等较为可靠。疲倦、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衰退、思想不集中等都是贫血早期和常见的症状,可能由于神经系统及肌肉缺氧所致。贫血严重时可有低热和基础代谢率增高。 

(二)呼吸系统稍事活动或情绪激动即有气急。由于血红蛋白量的减少,活动增加必然引起血氧含量进一步降低和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反射性地刺激呼吸中枢,发生呼吸急促。 

(三)循环系统轻度贫血时,循环系统变化不大。中度贫血患者常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心搏亢进、脉搏充实、脉压增宽、循环时间加速及心输出量增多等。肺动脉瓣或心尖区可听到中等响度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其产生原因与血循环加速、血粘度以及缺氧后心肌张力降低有关。当心脏扩大时,杂音还可因二尖瓣和三尖瓣相对性关闭不全所致。当血红蛋白量低于6g/dl,约30%患者可有心电图改变,表现为低电压、ST段压低、T波平坦倒置,严重者甚至可有QT时间延长、心房颤动等。发生心律失常,要考虑是否合并有其他心脏疾患。严重贫血(血红蛋白低于3g/dl以下)或贫血进展较速的病例,可有明显的全心扩大;以后由于心肌营养障碍,无法代偿日益增加的高输出量状态,最终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当贫血被纠正后,上述心脏病变可获得一定程度的恢复。重度贫血患者,即使无充血性心力衰竭,但由于血清白蛋白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肾血流量减少,引起水、钠潴留,可发生浮肿。 

(四)消化系统贫血影响消化系统功能和消化酶的分泌,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甚至腹泻。部分病人有明显舌炎。消化系统表现,除因贫血缺氧外,还与原发疾病有关。 

(五)泌尿生殖系统贫血时,肾血管收缩和肾脏缺氧,可导致肾功能变化。早期有多尿,尿比重降低及血尿素氮增多。贫血严重时可出现蛋白尿。月经失调(闭经)和性欲减退也颇常见。 

除贫血的共同临床表现外,各种类型贫血的特殊表现,分别在各论中阐述。 


实验室检查既是确立贫血的可靠方法,又是明确其类型的重要步骤。

    (诊断) 
    贫血的诊断应包括两个方面:了解贫血的程度和类型;查明贫血的原因或原发病。贫血
的病因诊断是最重要的,明确贫血的原因是合理和有效治疗的基础。去除病因对治愈贫血、
防止复发及做好预防工作都有重要意义。在病因诊断未明确时不应乱投药物,否则会增加诊
断上的困难,反而延误病情。
    贫血的诊断步骤如下:
    一、询问病史  详细询问有无出血史、黑便、深色尿;妇女有无月经过多及妊娠、生育和
哺乳情况;饮食方面有无营养缺乏或偏食;有无服药及化学毒物或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有无
慢性病病史以及家族遗传病史等。
    二、体格检查  全面体检以衡量贫血对机体影响和寻找与病因有关征象。检查时除一
般贫血征象外,要特别注意有无黄疸、淋巴结及肝、脾肿大、骨骼压痛等。
    三、实验室检查
...

    (治疗)
    一、病因治疗  治疗贫血首先要消除病因。有时原发病的治疗比纠正贫血更为重要(如
胃肠道癌)。只有消除了病因,贫血才能彻底治愈。在贫血原因明确之前,盲目给药大多无效,
反而会造成诊断上的困难。
    二、补充造血要素  缺乏造血要素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等,应
积极补充造血要素如铁剂、维生素b1,或叶酸等,可以获得良好效果。但应严格掌握指征,避
免滥用药物。这些药物尽可能单独使用,借以观察疗效,有助诊断。凡肯定诊断者,则必须给
足剂量和疗程,防止复发。
    三、刺激红细胞生成  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或肾性贫血可给予刺激红细胞生成的药物。
临床较为肯定的有司坦唑、美雄酮、羟甲烯龙、丙酸睾丸素及红细胞生成素等,
    四、激素  对已明确为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可以选
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前者即刻疗效良好。
    五、脾切除  脾切除可减少红细胞的破坏场所,主要用以治疗脾功能亢进所致的贫血
和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等。
    六、输血  急性大量失血引起的贫血必须输血。输血也可适用于难治性贫血(如再生
障碍性贫血等)及其他严重贫血患者,但仅能取得暂时疗效。由于输血可引起各种反应,并
有传播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危险。过多的输血可引起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因此必须严格
掌握指征。一般慢性贫血,血红蛋白在60g/l以上,患者无明显症状,就不必输血。大多
数贫血患者尤以无出血或粒细胞缺乏者,宜输红细胞悬液或浓缩红细胞,以节约血源,减
少输血反应。
    七、骨舶移植  骨髓移植主要用于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重症海洋性贫血等。有些
患者可获得长期缓解或治愈。


                         第二节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anemia)是因体内贮存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
的贫血。其特点是骨髓、肝、脾等器官组织中缺乏可染性铁,血清铁浓度、运铁蛋白饱和度和
血清铁蛋白降低,典型病例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本症是贫血中最常见类型,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发生于各年龄组,尤多见于育龄妇女
及婴儿。钩虫病流行区特别多见,程度也较重。    ·
(铁的代谢)
    一、铁的分布  铁在体内分布很广,几乎所有组织均有铁。正常成年人含铁总量,男性
为50mg/kg体重,女性为35mg/kg体重。体内铁的67%组成血红蛋白,3.5%在肌红蛋白
中,仅少数铁在线粒体内参与组成多种酶及辅酶因子,但其功能极重要。约29%为贮存铁,
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存在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仅极少量铁(约占o.07%)在血液
中运转。
    二、铁的来源和吸收  人体铁来源于食物。含铁量最高的食品有海带、发菜、紫菜、木
耳、香菇、动物肝等,其次为豆类、肉类、谷物,乳类及蔬菜、水果中含量较低。胎儿所需铁来自
母体。在非生理情况下,大量铁可随药物或输血进入体内。
    正常成年人每日从普通饮食中摄入10~15mg铁,其中5%~10%被吸收,吸收量约为
每日tmg,食物中的铁大多与有机物结合,必须变为游离铁才能被吸收,而且亚铁比高铁易
于吸收。铁的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胃酸和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铁
吸收程度与食物种类有关,肉类食物吸收率较植物性食物高;人奶内铁较牛奶中铁易吸收;
茶叶内鞣酸等与铁形成难溶性复合物,影响吸收。
...

(病因和发病机制)    ·
一、慢性失血  慢性失血等于失铁,是引起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常见于消化道出血
如溃疡病、癌、钩虫病、痔出血等。妇女月经过多是缺铁最多见的原因。此外,阵发性睡眠性
血红蛋白尿、人工心脏瓣膜引起的机械性溶血等,均可因长期尿内失铁而致贫血。
    二、需铁量增加而摄人量不足  儿童在生长期和婴儿哺乳期需铁量增加,尤其是早产
儿、孪生儿或母亲原有贫血者。婴儿如果仅以含铁较少的人乳或牛乳喂养,不及时补给蛋类、
青菜、肉类和肝等含铁较多的食品,即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妊娠和哺乳期妇女需铁量增加,加
之妊娠期胃肠功能紊乱,胃酸缺乏,影响铁的吸收,很容易引起缺铁性贫血。青少年因生长迅
速,需铁量增加,尤以青年妇女,由于月经失血,若长期食物含铁不足,也可发生缺铁。
    三、铁的吸收不良  胃大部切除术后因胃酸缺乏或因胃空肠吻合,食物不经过十二指
肠,均可影响铁的吸收;萎缩性胃炎因长期胃酸缺乏,导致铁的吸收不良;长期腹泻不但影响
铁吸收,且随着大量肠上皮细胞脱落而失铁。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与贫血程度和起病缓急有关。患者除有一般贫血症状外,尚有与组织缺铁和含
铁酶活性降低有关的症状。如患者可出现行为异常、烦躁、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儿童尤
其多见。部分患者(多为儿童)可有嗜食泥土、石屑、生米等异食癖。严重缺铁性贫血可致粘
膜组织变化和外胚叶营养障碍,出现口炎、舌炎、萎缩性胃炎、皮肤干燥、毛发干枯脱落、指甲
扁平、脆薄易裂和反甲,甚至出现吞咽困难等。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贫血的人有什么病征?有得医吗?有那些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