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诊断

  缺铁性贫血使所有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贫血的50%—8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其多见于育龄妇女及儿童。

  人们可以在在食谱方面有所变化,多吃含铁的食品,如海带、发菜、紫菜、木耳、香菇、含铁酱油等,有利于防止铁缺乏,多食用含维生素C的蔬菜更有利于铁的吸收。


  当怀疑有铁缺乏或缺铁性贫血时,可去医院作血常规检查或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一般可以筛查出有无铁缺乏或缺铁性贫血。

  目前常用的化验项目有:血清铁(SI)、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血清转铁蛋白(Tf)及其饱和度(TfS)、血清铁蛋白(SF)和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骨髓铁染色等。这些项目均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身体铁代谢状况,但不必每项都做。通常测定TfS和SF两项即可,TfS小于15%,女性SF小于12微克/升、男性SF小于15微克/升可诊断铁缺乏。

  对于有慢性病(如感染、炎症、肿瘤等)者,有时还需要查sTfR。还有一些诊断较困难的病例,必要时抽骨髓液进行铁染色,这项检查虽有一些痛苦,但却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金标准”。

  铁缺乏或缺铁性贫血确诊后,常以口服铁剂为首选。常用的有琥珀酸亚铁和富马酸亚铁。对口服铁剂不能耐受者,常用右旋糖酐铁或山梨醇铁肌内注射。铁剂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如头晕、头痛、乏力、眼花及耳鸣等可以逐渐消失,及时化验有助于监测铁剂治疗是否有效或验证诊断是否正确。血清铁蛋白大于50微克/升后一般才可以停药。

  虽然补铁是治疗铁缺乏或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手段,但引起铁缺乏或缺铁性贫血的病因较复杂,只有针对病因治疗才能彻底纠正铁缺乏或缺铁性贫血。例如因慢性失血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如果出血的病因未被纠正,即使给与铁剂治疗,贫血也不会减轻,化验监测指标也不会有太大变化,甚至有可能误认为诊断不正确。

  缺铁性贫血主要原因有:

  (1) 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量不足:妇女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婴儿及青少年体重、血容量及循环血红蛋白量迅速增加等,每日需铁量因相应增加。如果食物中缺铁则易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2) 铁的吸收不良:萎缩性胃炎及胃大部分切除后,慢性腹泻及肠道功能紊乱(肠蠕动过快)等可影响正常铁的吸收,致使机体缺铁。

  (3) 失血:最多见的失血原因是消化道出血如溃疡病、癌、钩虫病、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痔出血及服用阿司匹林后发生的胃窦炎出血,女子月经过多等。

  缺铁性贫血也是可以预防的。主要应注意食品配伍,多食含铁丰富的食品,如黑木耳、海带、发菜、紫菜、香菇、猪肝等,其次为豆类、肉类、血、蛋等,动物性食物不但含铁量高,吸收率也高;黄豆及豆制品中含铁吸收率也较高,食物中应含有一定比例的动物蛋白,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等摄入,铁锅烹调,可增加铁的来源,在农村钩虫病流行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寄生虫防治工作;对胃切除或作胃肠吻合的病人要及时补充铁剂一个月,以加速铁的恢复。对长期献血人员更应坚持补铁。

  (责任编辑:李红炜)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