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该怎么补?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血球数量太少,血红素不足。贫血分成几种不同的情形,其中一种是缺铁性贫血,所谓的缺铁性贫血就是红血球中铁质含量太少,这也是所有贫血情形中最常见的一种。

  血液中的氧带着血红素前往身体各部份,而铁质是血红素中相当重要的成分,通常我们可以从食物中就可以获得所需的铁质,通常患有缺铁性贫血的人多是饮食中铁质摄取不足、身体吸收铁质的功能有问题或是血液流失过多。

  女性比较容易患缺铁性贫血,因为女性每个月生理期会固定流失血液。平均大约有百分之二十的女性、百分之五十的孕妇有缺铁性贫血的情形;而大约只有百分之三的男性会有缺铁性贫血的情形。

  当体内及骨髓中储备的铁质被耗尽,缺铁性贫血就会慢慢形成,女性造血造铁的功能不及男性,且因为月经血液流失量又大过男性,所以一般患有缺铁性贫血的多是停经前的女性。而男性及停经后的女性若患有缺铁性贫血,大多是因为长期性肠胃溃疡性出血、服用过多阿司匹林、消炎药或是癌症病患。

  缺铁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生贫血

  轻度贫血患者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头昏眼花。如不及时治疗,逐渐会出现缺血、缺氧以及含铁酶、铁依赖酶活性降低。缺铁引起的贫血性心脏病易发生左心衰竭。细胞色素酶、过氧化氢酶等活性降低,会使机体免疫力降低,容易感染病,尤其是感染呼吸道疾病,粘膜损害,如口角炎、舌炎、舌乳头萎缩或咽下时梗阻感、食欲不振外胚叶组织营养缺乏,可使皮肤干燥、角化、无光泽;毛发无泽易断、易脱;指甲条纹隆起,甚至呈“反甲”。患儿可影响智力发展和神经发育,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慢,易怒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严重者智商亦会降低。

  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老年性缺铁性贫血与青壮年患缺铁性贫血一样,是贫血中最多见的类型。近几年来,老年人缺铁性贫血发病率明显增加。其一,我国膳食习惯以粮食及蔬菜为主,食物中草酸盐、植物盐等影响铁的吸收。餐后饮浓茶(铁与菜中鞣酸结合不易吸收)也是如此。如今生活水平提高,老年人担心会得高血压、冠心病而不敢吃肉吃蛋,导致铁摄入不足。其二,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的症状和体征易忽视和误诊为其它疾病延误诊治。因此在诊断老年人缺铁性贫血时,还需注意有无明显或隐匿的慢性失血。慢性失血是造成铁丢失过多、是缺铁性贫血最主要最常见的原因。其三,老年人中30至40%的胃酸缺乏,胃酸缺乏影响铁的吸收。有胃切除或胃肠吻合的病人,食物在小肠上部滞留时间过短,从而引起铁的吸收障碍。

  关注贫血现象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血球数量太少,血红素不足。根据病因,医学上将其分为“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而以“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缺铁性贫血”中,女性的生理特征使女性成为易患人群,其发病率高达66.27%。而老年性缺铁性贫血与青壮年患缺铁性贫血一样,发病率也在近年明显增加。

  如果缺铁性贫血的情形不严重,通常不太会有症状,不过若是血红素中铁质量低于某个程度,患者可能会出现脸色苍白、容易疲倦、易怒、虚弱无力、呼吸短促、低血压及因低血压而在姿势改变时觉得头晕目眩、口腔疼痛、指甲易裂、头痛及忽然对某种特别偏好食物没有食欲等症状。

  缺铁性贫血高危险群包括:停经前女性,因为她每个月固定会流失血液;怀孕或哺乳中的女性,因为她们需要更多的铁质;婴儿、孩童及青春期快速成长的青少年,以及平时饮食铁质、肉类及蛋类摄取不足的人,尤其是老年人。

补血产品百花齐放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少厂家瞄准补血品市场开发产品,五花八门的补血产品纷纷亮相。经过几年的竞争淘汰之后,逐渐形成了血尔、东阿阿胶、红桃K、朴雪等几大品牌群雄割据的局面。这些补血类保健食品以补充铁元素为主,保健对象主要是缺铁性贫血者。下面介绍几种较为消费者所熟悉的产品: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缺铁性贫血该怎么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