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定义贫血,多了解些贫血知识

 


  贫血顾名思义就是血液量比较少,这是很浅薄的理解,科学上的“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中红细胞容积的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红细胞容积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用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

 

  1972年WHO制订的诊断标准认为在海平面地区Hb低于下述水平诊断为贫血,6个月~6岁儿童110g/L,6~14岁儿童120g/L,成年男性130g/L,成年女性120g/L,孕妇110g/L。应注意,久居高原地区居民的血红蛋白正常值较海平面居民为高,在妊娠、低蛋白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脾肿大及巨球蛋白血症时,血浆容量增加,此时即使红细胞容量是正常的,但因血液被稀释,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容易被误诊为贫血;在脱水或失血等循环血容量减少时,由于血液浓缩,即使红细胞容量偏低,但因血红蛋白浓度增高,贫血易误诊。

 

  造成贫血的原因有多种:缺铁、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碍等。一般要给与富于营养和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含丰富无机盐和饮食,以助于恢复造血功能。远离贫血的最好方法就是多补血。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贫血 血红细胞 贫血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