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贫血”

  “缺铁”是不是就等于“贫血”?其实并不尽然,也不是所有的女性朋友都会有血液方面的问题。只有当体内的铁质长期缺乏到某种程度时,“贫血”的症状才一一浮现。

  究竟“铁”在我们身体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专家解释说,“铁质”是人体的必需营养素,人体需由饮食之中获得足够的铁质,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铁是血红素与肌红素的成分,可以帮助氧在体内的运送;同时,铁质也是细胞色素的成分,帮助能量的产生。所以当我们体内开始出现缺乏“铁质”的时候,最常见的症状就是会全身疲劳。

  是不是有哪一些特定的族群特别容易缺“铁”呢?

  专家表示,确实有一些特定的族群需要特别注意,像是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15岁至45岁的女性朋友们、孕妇、素食者、其他像是过份的失血、不当的饮食、或肠胃消化吸收不良等,都会引起缺铁性贫血。

  当铁质逐渐流失的初期时,大部分的人并不会察觉到自己身体的变化,通常是要到了“缺铁”的晚期时,才被突然发现。那么,缺“铁”到底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铁质的变化是阶段性的,初期不会有什么症状,严重时就会发生贫血,称为缺铁性贫血。患缺铁性贫血的人,经常会感觉到疲倦、缺乏体力、脸色苍白以及抵抗力减弱。

  专家特别针对了上面提到比较容易出现“铁质”缺乏的族群,提出一些建议。

  1.婴儿:四个月以后的婴儿,应选用添加铁质的婴儿配方食品,六个月以后,并可开始添加蛋黄等富含铁质的副食品。

  2.幼儿:补充含铁质丰富,高利用率的食物,如:肉类、肝脏类等。

  3.素食者:选用含铁质丰富的植物性食品,同时食用促进铁质吸收的食物,避免干扰性食品。必需时,可依医师指示服用普通剂量的铁补充剂。

  4.妇女与孕妇:选用含铁质丰富,高利用率的食物,同时食用促进铁质吸收的食物,避免干扰性的食品。必需时,可依医师指示服用普通剂量的铁补充剂。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从天然的食物中来摄取“铁”?或是,该如何培养一个良好 的饮食习惯。铁质利用率的高低与食物的种类有关。动物性食品利用率较高,植物性食品较低。

  1.全谷类、豆类、加铁强化的谷类制品等食物,铁质利用率较低,但此类食品含铁量多,可弥补利用率之不足。

  2.猪肉、牛肉、鸡肉、鸭肉、肝、内脏及猪血、鸭血等食物,所含铁质利用率较高,又肉类中红色越深者,含铁量越多。

  3.促进铁吸收之食物: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和果汁,如番石榴、柑橘类、蕃茄、柠檬等,与正餐一同进食,有助于铁的吸收。

  4.母乳中的铁质较牛乳中的铁质容易吸收。

  5.干扰铁吸收的食物:咖啡和茶不利铁的吸收,最好于饭后两小时才饮用。

  (责任编辑:李红炜)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