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贫血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

  

贫血是小儿常见病之一,小儿时期可见到各种营养性贫血、遗传性血红蛋白疾病、白血病、慢性感染性贫血、再生障碍或再生不良性贫血和各种溶血性贫血。当血红蛋白降至70g /L 以下时,心排出量即有所增加,如果降至35g /L 时,则可出现心脏扩大或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

  广西玉林市容县人民医院叶军主任介绍,贫血性心脏病的基本病理生理基础是血红蛋白降低,引起血携氧能力下降,血氧供应不足,可导致心脏发生下列改变:

  (1) 严重贫血使血液载氧能力显著下降,机体各系统供氧不足,故必须代偿性增加心排血量以满足机体需要,长期高排血量型血循环,必定增加心脏负荷,可引起心脏扩大和肥厚,若不及时救治,最终可发生心力衰竭。

  (2) 严重贫血也使心肌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可引起心肌脂肪变性,心肌松弛,心脏乳头肌呈淡黄色斑状条纹,产生所谓虎斑心改变,心肌收缩力下降,房室肥厚并累及辨膜,心脏增大,心脏储备功能减退。

  (3) 贫血本身可致冠状动脉供氧不足,可引起冠状动脉功能障碍或诱发心绞痛。有报道,在贫血未得到纠正前,使用消心痛等心血管药物并未使患者症状及心电图得到明显改善,主要原因是本病患者冠状动脉血流量并不降低甚至高于正常人,只是血液携氧量不足的缘故。

  (责任编辑:李红炜)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